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南京银行:营收净利双位数增长,息差承压、零售不良攀升难题待解

2025-10-13 09:03:09    来源:财评社    


(资料图片)

2025年上半年,南京银行交出了一份在表面数据上颇为亮眼的财务报告。营业收入达284.80亿元,同比增长8.64%;归母净利润为126.19亿元,同比增长8.84%,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均突破8%,在万亿规模以上的上市银行中显得尤为突出。这一增长态势延续至第二季度,单季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0.81%和10.57%,显示出业绩改善的加速趋势。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5.32%,虽较去年同期下降0.64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行业中上水平。成本收入比亦较年初下降3个百分点至25.07%,反映出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在这份高增长的报表背后,其增长动因、资产质量趋势以及可持续性,仍需审慎评估,并与同业进行客观比较,方能全面判断其真实经营状况。  支撑南京银行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净利息收入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息收入达156.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13%,第二季度单季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6.72%。这一增速在已披露中报的上市银行中遥遥领先,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然而,这一高增长的实现,并非源于净息差的逆势扩张,而是“以量补价”策略的集中体现。报告期内,公司报表披露的净息差为1.86%,较年初下降10个基点,与去年同期降幅持平。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南京银行持有较大规模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其报表净息差采用“修正口径”计算,剔除了部分非生息资产对应的负债成本,导致该指标低于传统意义上的净息差。经测算,公司实际净息差约为1.39%,且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小幅反弹约6个基点。这一实际净息差的企稳,叠加生息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测算1H25生息资产同比增长16.7%),共同推动了利息净收入的高速增长。负债端成本优化是支撑净息差韧性的关键,付息负债成本较年初下降27个基点至2.09%,其中存款付息率下降23个基点,显示出公司在存款定价管理上的一定成效。  与部分全国性银行及头部城商行相比,南京银行的负债成本管理能力虽有进步,但绝对水平仍不具显著优势,其净息差整体表现仍处于行业中游偏下位置,持续承压的风险不容忽视。  从资产负债结构看,南京银行的扩张呈现出全面提速的态势。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总资产达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6.86%;总负债为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6.88%。贷款总额达1.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41%,同比增长15.26%。其中,对公贷款表现强劲,较年初增长12.71%,同比增速达14.88%,信贷资源持续向绿色、普惠、科技等重点领域倾斜,相关贷款增速均超过12%。零售贷款较年初增长3.67%,同比增长15.2%,在行业整体零售信贷需求疲软的背景下,这一增速难能可贵。按揭贷款、信用卡和消费贷分别较年初增长8.64%、28.48%和1.7%,显示公司在消费复苏背景下抓住了政策机遇。负债端,存款总额达1.6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01%,同比增长16.22%。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分别较年初增长17.45%和6.42%,活期存款占比为20.6%,虽较年初微降10个基点,但对公活期存款同比增长16.6%,个人活期增长11.3%,显示出活期资金沉淀能力的改善。  尽管如此,与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零售负债结构更优、活期占比更高的同业相比,南京银行在低成本核心存款的积累上仍有明显差距,其存款定期化趋势(定期存款占比73.83%)依然对长期负债成本构成压力。  非利息收入方面,南京银行的表现则喜忧参半。2025年上半年,非息收入同比下滑4.26%,但降幅较前期有所收窄。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6.70%,展现出一定韧性。具体来看,与信贷投放直接相关的贷款及担保、代理咨询业务手续费表现亮眼,同比分别增长45.86%和21.36%,反映出公司对公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然而,受平台手续费支出增加等因素影响,第二季度单季手续费收入同比下滑7.82%,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财富管理业务是公司战略转型的重点,零售AUM较年初增长14.25%,其中私行AUM增长17.05%,南银理财产品规模增长14.74%,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头部财富管理银行相比,其AUM总量和中收贡献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6.93%,其中投资收益同比增长23.05%,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幅下滑60.13%,显示出金融市场业务波动性较大,非息收入的稳定性有待加强。  资产质量是衡量银行经营稳健性的核心指标。2025年6月末,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4%,环比微升1个基点;拨备覆盖率为311.65%,环比下降12.04个百分点。虽然静态指标仍处于行业较好水平,但动态趋势需引起警惕。上半年,公司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2.07亿元,新生成不良额下限估算约为73.69亿元,与去年同期水平(72.03亿元)基本持平,年化不良生成率约1.2%。尽管公司通过较高的核销转出力度(上半年核销及转出61.62亿元)维持了不良率的稳定,但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12%至55.21亿元,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2.6%)均呈缓步下行趋势,风险抵补能力被持续消耗。分板块看,对公不良率较年初下降2个基点至0.51%,房地产不良率下降17个基点至2.08%,风险持续出清;但零售不良率较年初上升14个基点至1.43%,其中按揭贷款不良率上升23个基点至0.82%,反映出在经济复苏基础不牢的背景下,零售端资产质量压力正在显现。尽管关注类贷款占比环比下降9个基点至1.06%,正常贷款迁徙率也有所下降,但零售不良率的上升趋势与前瞻性指标的改善并存,预示着未来资产质量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  与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生成率显著下降的同业相比,南京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虽未恶化,但并未展现出明显优势。  资本充足性方面,南京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取得关键进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环比提升0.58个百分点至9.47%,主要得益于可转债的加速转股。截至6月末,转股率达92.89%,7月17日已完成全部转股,为公司补充了核心资本,缓解了此前因快速扩张带来的资本压力。这一资本补充为未来的业务发展打开了空间。与此同时,公司主要股东包括江苏交通控股、南京高科、东部机场集团等纷纷通过转股或二级市场增持,合计增持近60亿元,股东户数从一季度的7.97万降至7.55万,彰显了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资本补充的完成更多是解决了短期问题,长期的资本内生能力仍需观察。公司净利润的高增长是否能持续转化为充足的资本积累,以支持未来的可持续扩张,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南京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在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在净利息收入的高增长和股东增持方面表现突出。公司立足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以及财富管理转型的推进,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这份高增长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与同业的差距。其增长高度依赖规模扩张,净息差的实际水平和同业相比并无优势,负债结构仍有优化空间;非息收入增长依赖信贷相关手续费,财富管理的领先优势尚未完全确立;资产质量虽总体可控,但零售端风险有所抬头,拨备消耗压力加大;资本补充虽已完成,但内生资本积累能力有待验证。  南京银行的“高增长”光环之下,实则隐藏着增长模式可持续性、资产质量稳定性和长期竞争力的隐忧。

上一篇:播报:公牛队记:菲利普斯、赫尔特和河村勇辉因伤缺席今天的比赛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