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GPT-4会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带来新的社会分工,创造新的应用场景。”
(资料图)
3月15日,360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GPT-4的出现,将作为“发电厂”将大数据加工成水和电,通过API接口以SaaS服务的方式输出给千行百业,全面提升人类社会智能化水平。届时,所有数字化的APP、软件、网站都值得用ChatGPT重做一遍。
当地时间3月14日,OpenAI推出最新大语言模型GPT-4。据介绍,这是一款大型多模态模型,与此前ChatGPT所用的模型GPT-3.5相比,它的文本处理量扩大至2.5万个单词,还能处理图像内容。在用户同时输入文本和图像的情况下,能够生成自然语言和代码等文本。
一经推出,GPT-4即因为其“看张草图,就能一秒生成网站”的表现成为舆论焦点,并登上微博热搜。在专业和学术方面,GPT-4已经表现出近似于人类的水平。例如,它在模拟律师考试中的得分能够排进前10%,相比之下,GPT-3.5的得分只能排在倒数10%左右。
ChatGPT不是填空机,具备真正的智能和理解水平
“GPT-4的出现再一次验证了我的观点,ChatGPT不是填空机,它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真正的智能和理解水平,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奇点和强人工智能到来的拐点。”周鸿祎表示。
他认为,从技术水平而言,GPT-4的参数又有了新的提升,从原来的1750亿提升到至少万亿或者10万亿的水准。同时,GPT-4的训练语料也很有可能至少增加至上千万本书。在这种知识情况下,GPT-4已经不仅是一个强人工智能,而且可能成为一个超级人工智能。
周鸿祎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人工智障”阶段,虽然能做一些技术上的,比如人脸识别、文字OCR识别等单一任务,但并不能理解人类在说什么;第二个阶段是通用人工智能,比如之前推出的ChatGPT,不仅能顺利和人类对话,还能通过图灵实验;第三个阶段就是超级人工智能,也就是OpenAI此次推出GPT-4。
“目前美国已经有上百家垂直小公司用ChatGPT的API打造垂直的场景。未来,中国也可以基于ChatGPT培育垂类应用。可以说,未来每个行业、每个公司、甚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ChatGPT。”周鸿祎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周鸿祎曾谈及他心中ChatGPT的“三重人格”——从知识来说,它像一个博士生,学识广博但还不会活学活用;从情商来说,它像一个油滑的中年人,说什么都滴水不漏,绝不得罪用户。但是,它实际上真正的能力像一个小孩子,需要进行问题和答案的训练来学习技能。再聪明的孩子都要通过训练才能解答没学过的奥数题。
国内追赶GPT-4需要“两翼齐飞”
谈到360公司是否在类ChatGPT上有布局,周鸿祎坦言:“360毫无疑问会在GPT-4上下功夫,我相信各个公司都从战略上关注它。”
在他看来,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到OpenAI身上,但忽略了其合作者微软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正是OpenAI与微软间珠联璧合的合作,才促成了ChatGPT的成功。
此前1月,微软“官宣”与OpenAI扩大合作伙伴关系,将在产品中部署OpenAI模型;2月8日,微软正式宣布将新一代ChatGPT集成到旗下搜索引擎“必应”(Bing)中,新功能支持以聊天形式进行搜索。
周鸿祎建议,国内追赶GPT-4的技术发展需要“两翼齐飞”。第一,要有自己的技术积累,不放弃核心技术研发;第二,要利用成熟公司的现有能力,不放弃抢占核心用户场景和流量。
他表示,未来360将会把人工智能技术与现有业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公司技术创新、工程化、场景化优势,从个人(toC)、中小微企业(toSME)、政府及大型企业(toB&toG)三个维度入手,全面布局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技术,赋能数字中国发展。
在toC端,360将借鉴微软与OpenAI能力结合推出New Bing的模式,即新一代智能搜索引擎,并基于搜索的场景之上推出人工智能个人助理类产品;在toSME端,360将基于生成式大模型做出SaaS化的垂直应用,继续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在toB&toG端,360已经把全国最全的安全大数据和最多的白帽子黑客和安全工程师赋能给安全AI模型,结合数字安全业务推出企业私有化AI服务,满足私有知识、资产的索引需求。
3月15日,周鸿祎发微博表示,很多人问我怎么看?之前ChatGPT只能看懂文字,未来只要给GPT-4接上摄像头,它会长出眼睛和耳朵+手和脚,眼睛可以看懂图像视频、耳朵可以听懂音频手和脚可以接入API,这个家伙很有可能就会有意识。
“虽然ChatGPT的发明者是想要给所有人发统一工资,但是ChatGPT不这么想,它是想要消灭人类。我觉得人类不应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如何驾驭它。同时,我觉得总是觉得会被替代,产生恐慌,是一种loser心态。”周鸿祎坦言。
(原标题《周鸿祎:GPT-4会掀起新的工业革命,国内追赶不应放弃核心技术研发 》)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