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社交新方式 深圳高校飞盘社团这样火出圈

2023-01-29 13:58:35    来源:读特    

随着飞盘“破圈”,深圳高校飞盘社团开展得如火如荼。深晚记者联络了深圳多所高校的飞盘社,了解他们的发展故事与发展状况。从这些学校社团的故事中,我们能找到飞盘运动在高校的发展状况以及它的未来发展之路。

1

来一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女生小白也很“热血”

极限飞盘是为数不多男女同场竞技的运动,无身体接触的规则和诚实包容的飞盘精神让它充满魅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飞盘社社长詹静怡观察到一些变化。“飞盘比赛每队7人,以前玩盘的时候,我们总会上5男2女,现在经常能看到4男3女、甚至3男4女的组合。看到有越来越多女孩参与,一起享受飞盘的乐趣,我真的特别开心。”

飞盘很好上手,只要能扔盘、接盘,就完成了70%的事情。门槛较低,女生也能很快上手。

在詹静怡身边,金米是受飞盘影响最大的朋友之一。詹静怡说,这位现任飞盘社副社长,以前是不怎么运动的文静女孩。“其实她一开始玩飞盘的时候比较吃力,但现在她的体能和技术都有很大提升,已经成了我们学校公认的飞盘‘大神’。”

金米喜欢接触新鲜事物,选择飞盘作为体育课项目完全是出于好奇心。上了一个月体育课后,她想更进一步了解飞盘,就进入了学校飞盘社。不过,金米对飞盘的热情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21年,在詹静怡的盛情邀请下,她参加了岭南全国极限飞盘公开赛——40℃之下在广州晒了两天后,她感受到高水平的飞盘竞技乐趣,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扎进里面。

像詹静怡、金米这样的女生不在少数。对于深圳大学飞盘社社长连梓彤来说,飞盘已经成为她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她还是飞盘“小白”时,社长会组织晨练,一周三次。“我们六点半早起去训练,吭哧吭哧从宿舍到天台足球场,飞完以后再从学校的最南边到最北边去上课,这一来一回骑自行车也要半个小时。有时候早上8点多听高数课的时候,小腿肌肉还不自觉地在微微颤抖。”

▲深圳大学飞盘活动成为增进友谊的纽带。 受访者供图

2

魅力独特

飞盘精神比胜负重要

2022年,在深圳大学校内举办的“绿茵嘉年华”趣味运动会中,出现了一个新面孔——极限飞盘。这也是深大的第一届极限飞盘赛。

谈到这次比赛,社长连梓彤按捺不住激动,“大家都特别珍惜这次比赛。有位队长嗓子都喊哑了,还抱着1.5升的水瓶在场边给队伍鼓劲。特别感谢足协的同学给了我们很大支持。”

这次比赛不仅看重竞技,更注重飞盘精神。在筹备比赛时,连梓彤就将世界飞盘运动联合会的精神评分表打印下来。每场比赛结束后,两队互相评分,最后分数最高的队伍会获得飞盘比赛中一项重要荣誉——最佳精神奖,它的奖品甚至比冠军更为丰厚。

连梓彤表示:“我特别看重飞盘精神,它教会我们尊重对手、尊重队友、尊重自己。”她在比赛结束后对前来参与的同学们说:“无论是日常训练丢飞盘时还是打比赛时,我都希望大家全身心沉浸在极限飞盘的竞技魅力和独特精神中。飞盘能成为一个好伙伴,能让人更自信、更放松。”

在连梓彤眼中,飞盘还是缓解学业和生活压力的“灵丹妙药”。绿茵场上,他们尽情奔跑、肆意出汗,在一抛一接中,生活中的乏味与疲惫在顷刻间消散,学业的压力会随着汗水一同蒸发。

3

玩着玩着

朋友不经意间变多了

南方科技大学的飞盘社成立于2021年,在这个年轻的社团身上,能看到不少高校飞盘社发展的影子。

为了精进技术,观看专业的飞盘赛事必不可少。南科大飞盘社社长邬龙飞说:“去年为了看国外飞盘赛直播,我们社团订了学校会议室熬夜一起看。”社里有个同学因为实验室在旁边,他就会在做实验的间隙跑过来看几分钟。

夜阑更深,飞盘社成员会因看到精彩时刻欢欣鼓舞,也会在犯困时揉揉眼睛会心一笑。这些都是他们珍藏在心底弥足珍贵的记忆。

作为团体运动,飞盘具有社交属性。谈起对于飞盘带给自己的变化,开朗的大男孩邬龙飞笑着说:“虽然我没有刻意去社交,飞盘确实让我交到了很多朋友。”邬龙飞介绍,社里的成员是盘友,更是朋友:由于社里计算机系的同学比较多,他们会相约组队参加专业方面的比赛;如今社里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研究生,学长会经常给予他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

在接触飞盘前,邬龙飞因为学业压力很少运动,他比较抗拒身体对抗,而飞盘既具备竞技性,又能减少肢体接触,满足了他的需求。如今,南科大的同学不仅在校内组织训练,也会参加深圳飞盘社群的活动,并将学到的战术和技巧反哺给学校社团。

4

青黄不接?

“破圈”是必由之路

在飞盘热潮席卷全国的时候,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飞盘社招新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景”——2022年第一学期,招新微信群破了500人,便开了2群继续招新,这让“老社员”感到非常欣慰。随后,飞盘社趁热打铁在国庆举办了比赛,无论是飞盘“小白”,还是打了好几年的“老手”,都对这场比赛频频称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金米参与飞盘活动。 受访者供图

不过,在飞盘“火”之前,校园里的飞盘社鲜为人知。港中深飞盘社成立于2016年,建立之初,整个社团只有三个人,连打比赛的人都凑不齐。学校场地又有限,大家只能在排球场、篮球场相互传盘,就这样“筚路蓝缕”地传到了今天。

从无到有,从渺小到壮大,是每个飞盘社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困扰并非特例,深大飞盘社也曾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社长连梓彤就深有感受:“飞盘社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比较大,每届情况都不一样。运气好的时候,社团不仅有很多新人,还有接触过飞盘的同学主动找上来。但有的时候,就只能是我们‘老社员’卖力多做宣传了。”

所幸如今飞盘的“破圈”,让更多同学认识了飞盘,爱上了飞盘。不驰空想,不骛虚声,社团发展的成果并非朝夕可见。连梓彤笑着说,“来日方长,更好的高校飞盘社还需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上一篇:超20省份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炉 当前看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